论属五行属什么?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材料,中国人相信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五气(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所孳生出来的。所以,木、火、土、金、水既代表了五种物质材料,同时也代表了五种属性,中国人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属性归纳到五行之中去,这样,凡是具有木之属性的就统统统摄于“木”,具有……属性的就统统统摄于……。比如:
木——肝、胆、筋、目;东、春、风、生发、青、酸等;
火——心、小肠、脉、舌;南、夏、热、暄、红、苦等;
土——脾、胃、肉、口;中、四季之末、湿、黄、甘等;
金——肺、大肠、皮毛、鼻;西、秋、燥凉、白、辛等;
水——肾、膀胱、骨、耳、脑;北、冬、寒、黑、咸等。
木、火、土、金、水这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决定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五行的哲学体系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成型阶段。《左传·僖公十六年》提到:“夫州犁少有美质,足以掩二肩之罪,数典而忘其祖,罪莫大焉。《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将姑赖皋落、庭望之胤,施于初税亩,终作其民而害于其身,其死始可。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杜预注曰:“言陵可为谷,州犁宜死也,皆《小雅十月之交》诗也。”孔颖达疏曰:“又以《诗》证之。言天意转移,无有常居;使有高岸之处而变为深谷,使有深谷之处而反为高陵。言天道不常,无常贵贱者也。三监是周朝之贵种,其后为王所黜灭,于今为庶人。汝所知也,而今犹自傲慢,不念天意无常,将使皋落、庭望与二肩同罪。” 从杜预、孔颖达的注解中可以看出,《左传》作者引用“《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是为了说明天道是无常的、转移的,是“无有常居”的,任何贵种之族、高岸之地都不能超越它、违背它,否则,即使是三监之族、高岸也难逃衰落、败亡、转变为庶人、深谷的命运。而这种天道转移规律之所以能够施行,是由于水、谷为低,木(高岸)为高,水能浸润木,低谷能使高岸崩塌——“水克木”的五行规律在起作用。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众勿听,强与之食。县宰不悦,而谢诸晋君。晋君将饮酒食肉,其祝以《雍》及《冠礼》,县宰叹曰:‘黍稷非不茂也,祭祀非不顺也。武健非不强也,主臣非不忠也,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晋悼夫人给筑杞城的劳动者散发食品的时候,年长的没有子女的绛县人得到了食物,而有些年轻力壮的人没有得到,于是绛县县令很不高兴。县令为什么这么关心这些年轻力壮的人而讨厌绛县的老人,从而怀疑老人的年龄以剥夺老人得到食物的权利呢?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焉,且问疾”。赵孟(叔向)认为郑伯是“礼也”,韩宣子“曰:‘非礼也。凡诸侯之问疾,上大夫受之,下大夫行问。且如是而可,绝礼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