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多少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李德仁 国家重点学科“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学术带头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 从摄影测量误差理论、多源信息的智能测图建模到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他提出的“广义测量”和“测量与GIS一体化”理论为国际精密工程测量界接受。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宁津生 国家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术带头人、大地测量学家、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导 擅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持建立了我国高精度的大地测量理论及实用计算公式;解决了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平差中的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了地球重力场模型;推动和领导了我国大地测量现代化的发展。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家、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学和新构造学研究。在地震构造、青藏高原隆升和板块俯冲等研究领域取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提出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存在三个不同运动速度的块体和两条汇聚型深大断裂系统。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承鲁 生物化学家、教授、博导 从事酶学与蛋白化学研究。证明寡核苷酸定点诱变是酶学研究的新途径。阐明了神经醯胺合成酶的底物专一性和反应机理。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庆展 海洋科学与微体古生物学家、教授、博导 中国海洋古生物学创始人之一。在高分辨率古生物年代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与创造性的成就。在黄土古生物研究及与深海沉积的对比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为完善全球变化与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和理论依据。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伍昌桂 生理学家、教授、博导 一直从事神经内分泌、生殖与肿瘤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发现神经垂体激素--催产素的“细胞因子(cytokine)”功能,并提出了应激激素催乳素的自分泌/旁分泌调节新机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同等 化学家、教授、博导 研究无机化学中固体离子导体和固体电化学中二次电池的结构和性能关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道涵 国际关系学家、教授 主持和倡导“和平与发展:台湾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和“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重大研究。创办《香港澳门研究论丛》、《两岸关系研究论丛》。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社科部)。
杨叔子 机械工程专家、教授、博导 在学术界被誉为“把管理引入工程,把人文引入科学”的标志性学者和集机械工程、电工工程和哲学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工程科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新民 武器工程控制专家、教授、 博导 傅新民主持完成的型号武器工程总体技术方案论证和控制系统研制获得成功;提出“系统工程优化设计”的“双优化”新方法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 测绘科学与工程专家、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空间定位与导航、卫星大地测量、光电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空间信息网下的空间测量与科学”新思路,在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和重要的工程应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勇传 工程水文学和水资源规划专家、教授 在工程水文学和水资源规划方面富有建树和贡献,对水文预报方法有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1993年被选为丹麦哥本哈根丹麦水利学会荣誉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亮 国际航空犯罪法与宇航法专家、教授 在航空犯罪法、航空运输法、外层空间法和南极条约法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国际航空犯罪法和宇航法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远良 通信与电磁波专家、教授、博导 在微波与通信工程领域取得有中国特色和重大实效的创造性贡献和杰出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