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指的是哪些中学?
衡水地区很多学校都被称为“某某中学(学校名字)衡水中学”,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因为这些学校借鉴了衡水中学的部分教育教学措施。 比如我的母校,故城县第三中学(原名故城一中),在2015年之前一直被称为故城县实验中学,因为学校的领导班子有一部分人是从衡水中学调过去的,而且当时正好是衡水中学建校20周年,所以学校借此时机重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并重新定位学校为“实验中学”,意思就是承认自己是衡水中学的后裔。
而其他几所县里的中学也都是这样,比如武邑县中学,以前叫武邑镇中学;冀州市中学,以前叫冀州市第一初级中学等等....
而在衡水市里的一些学校则不是这么称呼的。比如衡水高中(原衡水市第五中学)就不标出衡水中学的名字。而衡水周边几个县的县城中学也都不是以“衡中”命名的。因为这些学校和衡水中学之间并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系。
当然,对于非衡中体制的学校,很多人是不支持的。有些网友认为这种模式只适合贫穷落后的地方,条件好的学校不应该效仿。 我想说的是无论怎样的教育模式都是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与需求的。如果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那么当地的教育投入也会比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教育模式自然也就可以多样化一些。
而对于那些穷苦地方的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要想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想让学校有更好的师资,更有力的硬件设施,只有靠政府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民办学校之所以可以引进更优秀的师资,打造更优质的环境,是因为学校的投资方具有超额利润的追求,他们是在用自己的钱做公益。而公办学校虽然不用花一分钱,但是却拥有收取学费的权利,这在本质上和学校集资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民办院校收取的费用少一些而已。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只要学生交了学费,这钱无论如何应该用到学生的身上。而不是一部分当官的老师把公款揣到自己兜里,或者用来结交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