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少是哪些?
1980年代,香港有“四大天王”之称,指的是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而“四小花旦”则是关之琳、李嘉欣、陈法蓉、邱淑贞。 到90年代后期,“四天王”的人气逐渐被“小虎队”取代,但“四大天王”的称呼却保留了下来。随着“四大天王”的知名度提升,他们的地位也逐渐得到认可。现在提起“四大天王”,已经没有人再去争论他们是否真的像“江湖”说的那样,是香港歌坛最闪耀的四大巨星了。 如今再提到“四大天王”,多指代这四个人的演唱会,例如“2013年四大天王跨年演唱会”等,或者泛指华语乐坛颇具代表性的一类歌手,如台湾的周华健和张震岳并称为“台湾两大天皇”,香港则有谭咏麟与梅艳芳并称“香港歌坛双侠”。
不过在我心中,“四大天王”一直都是这么四位: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因为他们是我青春里的四大天王。 说起我的青春,其实跟“四大天王”没多大关系。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后期才开始听港台歌曲,那时候四大天王的名字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虽然我小时候对音乐的理解仅限于儿歌和动画片插曲,但我心里一直给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等大陆的新一代音乐人留着位置。等我慢慢开始接触粤语歌,“四大天王”这个名字已然深入我心。 后来我学了中文,才慢慢理解这个叫“四大天王”的名字里蕴含的文化内涵——它既代表香港的“天皇巨星”(指天王张学友),也象征香港的音乐“四大天王”(指向华毅玲张学友)。这的确是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既包含了“巨星”,又包含了“天王”“天后”这样的尊称。
从那时起,“四大天王”不再是单纯的名字,而是代表了香港的骄傲,成了无可替代的经典。 现在再提起“四大天王”,我的脑海立即出现他们的笑容——那是他们在1992年“真真假假”世界巡回演唱会上,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打着赤脚,笑着对着台下观众大声“谢谢!”的笑容。那个瞬间仿佛一切都可以原谅,那些委屈和痛苦似乎都显得不再重要。 我喜欢他们唱歌的样子,更喜欢听到他们说“请大家多多关照”“非常感谢大家”“我会继续努力”这样质朴而诚恳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