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神指什么生肖?
“廿”读作[niàn],表示二十的意思; “神”字上面一个“示” 下面一个“申”。 合起来的意思是给(shì)神(shēn)看日子。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对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阴阳历——以太阳在一年内的周期运动来划分时间,将一年划分为24段,每7天为一周,在周与周之间的分界点设置节日,叫“二十四节气”。 而“朔望月”是指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时间。 每个月的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每隔15天左右有一个“望”,然后继续循环。 在干支纪年法中,每个天干地支的组合都包含一年的信息,而“神”字的上半部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示”代表神(坤位),“申”代表猴(兑位)。
根据干支顺序和每月的“望”数,就能确定月份和大致节气,进而推测当年的农历日期,这就是古人用来选择良辰吉日的依据。 “夏至”是全年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干支顺序的第45天。在这一天之后,白天天长逐渐缩短,阳气逐渐衰弱,万物开始由盛转衰。 到了冬至,阴气达到极点,一阳始生,万象更新。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寒冷时节。 在这之前,天地之间,寒暑交替,草木荣枯,动物蛰伏,一切似乎都趋于停滞。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无论自然界如何变化,我们的日子还是得一天一天过下去。正如《论语·子罕》中所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在流逝,每个人都将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自己的人生,就像黄河之水奔腾向前,一去不复返。于是,人们开始思考时间的意义——
《庄子·知北游》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是把人生比附为飞驰而过的白马,形容时间飞快,生命短暂。 这句千古名言成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之物。唐代诗人孟浩然写下了“光阴急似箭,岁月不待人”(《夏日南亭怀辛大》),宋代词人苏轼也有“休言日出事还少,岁月如流尚可追”(《浣溪沙·元丰七年正月二日》)之句。 除了感慨时光流逝,人们在思考时间的过程也创造了大量的文化成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采用漏壶计时,到汉代出现了刻漏,唐宋时有了水钟和水鼓,清代出现了自鸣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原子时代”,电子表、GPS、北斗系统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时间的认知。 而在古代,人们依靠观测天文、推算历法来了解时间。他们对于天地万物的认识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时间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