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可抢跑几次?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当年练短跑的时候,教练可是严令禁止抢跑的,说抢跑是无耻的行为。 不过,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世界田径锦标赛、奥运会等正式国际大赛都没有关于“抢跑”处罚的相关规定(当然没有规定就不允许“抢跑”了么,不是的!);而全国运动会等国内赛事才设置了“抢跑”犯规,取消参赛成绩。所以,“抢跑”到底算不算犯规行为,并没有一个定论。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只能讨论一下“抢跑”的物理原理和生理机制,至于其是否违规,交由大家判断。 “抢跑”之所以能够实现,依靠的是肌肉瞬间释放的大量动能。 短跑选手起跑时,通常由左脚脚趾发力产生第一个跳跃动作,紧接着右腿腾空,左脚踏地产生向上的冲量,身体腾空而起。在这一过程中,肌肉瞬间释放大量的动能,如果这些动能不被消耗而在地上滚动,就可以直接转化为选手前进的动能。但是,由于地面粗糙,这些动能会在与地面的不断交互中,一部分损耗在滑摩产生的热能耗散上,另一部分则转化为了选手前进的动能在脚下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期间选手的脚不会完全离地,依然与地面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脚不脱离支撑阶段”的“起跑”方式,为“抢跑”提供了可能。因为在这个阶段任何一个选手都可以借助蹬地的惯性“抢先”发力。 当然,如果在最后冲刺时刻,所有选手都使出全力,那么“挤”到前面发力的选手肯定是最快的。
所以,从力学角度来说,“抢跑”确有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抢跑”也有其合理性。 但是,体育竞赛除了比拼体能之外还考验着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能否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冷静对待“抢跑”事件,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磨练。面对“抢跑”能够做到不急不躁,从容应对,也许才是对体育竞技本质的最到位解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