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的稷是什么五行?

西书西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社稷”是上古时期国家祭祀场所的总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而“稷”则是谷物神。 《礼记·月令》孔颖达疏曰:“社者,土之神也;稷者,五谷之总名。土地卑薄,无所不生,故社主地神,祭稷为主。” 古人造字非常严谨,“社”、“稷”两个字都有“示”旁,显示这两个字与祭祀相关。且《说文解字》中亦解释“社”字说“神祭也”。可见社与稷都是祭祀的对象。 但人们日常所说的“社稷”,则特指国土、国基。这个概念的形成,可能来自《尚书·周书·大诰》中的“王曰:吁!宗祝,立字(祖),我二人不敏,何敢劳朕文考。天其以孝,我受命。宗祝,立言,惟尔侯,我于姆(民),作君作王,惟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武王在出征前对天地鬼神进行宣告:若我战死,我的父母会遭到羞辱;若我战败,是我的德行不足。因此出征必有功。 这段话里提到了“社”和“稷”。

《周礼·春官》载:“凡祀先王先公,飨射礼毕,奏乐,助祭者各就其列。王拜祭,卒食。”郑玄注:“先王先公,社稷五祀。”孙诒让疏:“此社稷二神,当为土地之神。” 这表明,社稷二字除了表示祭祀对象之外,还用来指代土地神和谷物神。因为土地是五谷的生长之地,而土地神又主管农业丰收。所以社稷最终象征了国家的丰产和富裕。 周武王战胜殷商后,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他制定的一系列礼仪制度被载入一部著名的典籍——《周礼》。这本书不但详细地记载了周代的礼制,而且明确了各级贵族的职责。书中提到,天子要有三社,即太社、国社和侯社;诸侯有一社或二社;大夫只有一社;士家庭只有土神坛等。这显然是对社会各阶层用地位高低来区分使用的。

后来这种“贵而尚之,贱而昭之”的用社方式传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天子不能尽赋,地方不足者,三十里置社树。” 这种按照距离远近划分等级的方式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了现代甚至变成了一个地理专有名词。如北京东四环以西的朝阳区被称为“远郊区县”;西安南五台以西的蓝田县被称为“偏远山区县”等等。

戴辛姚戴辛姚优质答主

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二者为古代帝王祭祀的五土、五谷之神,合称“社稷”,以农为本的中国,自古就有“江山社稷”的说法,社稷是国家的象征。这里说的稷指的是谷子——粟。

五谷,即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五谷指谷、豆、麻、黍、稷;狭义的五谷指黍、稷、麦、菽、稻。随着历代疆域的扩展和农业技术发展,五谷的种类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一般指大米、高粱、小米、玉米、大豆。

谷子是我国古老的作物之一,约6000年前已有广泛种植,粟是谷子去皮后的成品,分为粟米、粟面两个规格,北方地区有“小米”的俗称。小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以及钙、磷、铁、维生素等,是一种营养齐全的食品。粟还有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中医认为粟味甘、性凉、无毒,具有清热、御寒、健脾、充饥、利尿等功效。

谷子的种植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历代农书对此都有专论。明代王祯《农书》有“谷赖土力”的论述:“谷之为物,土之精英、人所资赖,国家之充虚,有司之缓急。”谷为“五谷之长”,称稷,自古就是祭祀的“牺牲粢盛”,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谷子种植就具有重要的国计民生意义。种植谷子需要施用“黑粪”腐熟的动物粪便,选种必须“红心”、“清白”,以“豆”、“麻”为前茬,讲究“六肥六不宜”。此外,谷子种植也有“隔年不重来之说”……

谷子种植有“谷不入秋不出苗,谷入秋来谷满畴”、“谷出小满田”的农谚。谷子生长期长,又怕涝,因此在南方多为低淹易涝地区的后备作物,在北方多选晴天抢时早播,抢得农时,就抓住了谷子优质丰产的主动权。

谷子的栽培技术要求精细,“耕要深”(南方15厘米,北方30厘米),农谚有“谷深粑要碎”。谷子还讲究多次耙田,农谚有“谷不打粑有谷打,谷要打耙无谷打”、“高粱扎耙谷打粑”、“谷子要打好几耙”。谷子还讲究“锄三带”(即锄去草根,锄坏犁槽,锄平土疙瘩),农谚有“谷锄金,高粱锄银”说明谷子需勤锄。谷子还讲究浇灌三遍水——出苗水、拔节水和扬花水,南方去湿,北方催肥,农谚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苗二斤种,无苗二两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