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加入国际田联?
1982年9月,国际田径联合会总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第57届年会,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总会成员。 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田径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最广、体育大国,在世界体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奥运会、世乒赛等赛场取得无数荣誉,然而这样一体育强国却因“田径”而迟迟不能“成家”。这背后除了历史原因之外,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对华的不友好态度和歧视政策。 早在1936年,中华民国在柏林奥运会就已成功申请加入国际奥委会。但由于战火烧至亚洲,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残酷侵略,于是乎“田径”被政治化,入会进程也因此而被耽搁了下来。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8年正式提出申请。不料,次年美苏两国就先后以所谓“意识形态”为由将中国否决。 1952年,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奥林匹亚运动会。然而美国仍然不肯给予中国合法身份。直至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运动员才首次在美国土地上亮相参赛。 而就在这一年,中国体育总局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加入国际田联的申请材料。由于该组织章程规定,每个协会最多只能有两个国家会员,当时已被接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存在争议,所以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82年才最终解决。
中国的田径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跑、跳、投等基本项目就已开展。那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中学校和军队普遍设有田径课,并组织有课外活动和运动队,进行短跑、长跑、跳高、跳远、推铅球等基本技术和体操、爬绳、爬杆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拔河、赛船和军事五项运动的练习。1932年2月,田径运动首次在北京组织了由大、中学校学生参加的比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十分重视跑、跳、投等基本项目的训练,并经常组织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3年全国成立了群众体育组织,并于1955年全国贯彻实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之后,田径运动作为一项能增强人体速度、耐力、爆发力的基本运动项目,在全国各族人民中获得了广泛的开展。1949年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有二十来个单位的1,460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比赛。
从50年代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有计划地训练运动员以及广泛组织各种形式的测试和比赛,田径运动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其中短跑、跳高、女子跳水、三级跳远、推铅球和竞走等项目进步更快。中国运动员在田径各项目中的成绩,从50年代到80年代普遍提高了二至四倍,有的项目甚至提高五至六倍。1957年,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创造了女子跳高世界纪录。中国运动员在近三十年中还先后四十一次打破和超过二十四个项目的奥运会纪录、二十一次打破和超过十九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有些项目不仅在全国运动会上和国际杯赛中夺取过冠军,而且参加了历届奥运会并创造佳绩。例如;中国男子女子十公里竞走运动员,1985年在世界杯比赛中包揽了前三名。
为了发展田径运动,中国相继成立了中国田径协会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田径协会。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派运动员参加日本、美国、英国等国际邀请赛和菲律宾、泰国的一些国际赛事。1956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田径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