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指什么生肖?
肖牛。 《周书·王褒传》中记载,周宣帝大造宫室,劳民伤财,大臣王褒直言进谏:“陛下前年已造阿房宫及诸殿,今复造此,虽有役费,何如当年一宫,至今犹可居止。” 周宣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停止了继续施工。 这里用了一个成语叫“一毛不拔”,原指杨朱的极端自私。现在用来比喻极小气或极度吝啬的人。 杨朱是战国时代魏国人,“杨朱学派”是道家重要一支,主张生命和身体不受伤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牺牲。认为人应该完全为自己活着,一切都是“我”的事情,所谓的仁义道德都是多余的。如果别人损害了我,那么我就应当损害回去;如果有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当回报他。 这种极端的自私自利,其实就导致了“一毛不拔”的结果。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后来汉朝时有位著名的清官叫做杨震,他就是杨朱的后代,为人正直清廉,刚正不阿。后人就用“一毛不拔”来比喻人十分吝啬,绝不轻易出手帮助人。
生肖是指以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配,以十二种动物来纪年的一种记录形式和民俗观念。生肖体系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时期已有配属十二辰的有关动物名称的记载,但当时并未用生肖之称,也非纪年符号,主要用于纪月。《礼记·学记》:“一年视利知、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郑玄注:“规之于辰,其数十二,人之学成有年限,今以十二年为率耳。”这便是我国春秋时期用十二兽配合十二地支纪月的原始记录。当时纪月的方式后来又以文字形式出现,在《诗经·豳风·七月》记述农事的兴衰时,以“一之日”、“二之日”……“十有二月”作为序词,毛传:“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也。”
此后,汉儒对十二兽纪月的形式进一步深化了阐释,以十二兽配合十二次以纪星宿、以十二月配十二次以纪月度,并对十二次与十二兽作出了解释。如《淮南子·天文训》:“东方之极,自碣石、涯门至于日出,青土树木之野,便程之国,寿如五帝,是天地分歧未分之时,阴阳之所合。桑谷所共生(《太平御览·地部五》)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曲七舍曰鹑首,鹑首曰青阳,青阳者取其出也。斗,牵牛、婺女、虚、危、营室、东壁东曲七舍曰鹑火,鹑火曰明堂,明堂者取其中也。奎、娄、胃、昂、毕,觜嶲,参画西曲七舍曰鹑尾,鹑尾者曰玄冥,玄冥者取其入也。牵牛婺女牛事之象也,大火维煌其事光明也,东壁所以诸侯念章功烈也,角亢氐主三男龙星也,房心尾箕四星比(星)也,东壁以建南离之次,营室东壁以启方阴之物,东井、舆鬼所以运水也;奎、娄、胃是田种之象,昴毕星是星布,而参为白虎主兵革也。”
在春秋时代,配合十二地支纪年之十二兽体系,尚未出现与十二兽纪年之兽相吻合者。如《左传·桓公六年(前705):“春,王正月,乙未朔,乙卯,有日食。不书朔与日,不说月与环,不志失常也。”杜预注:“夏正建寅之月,十二辰应斗牛之间,与角亢宿合。日入青龙苍鸟之域,光气相陵而相食。故曰:有日食,而不书朔与日,君志失常,故日食而不书环,环食之象也。书日乙卯者,卯星之名,春日在卯,则日辰相远,不应有食,以见日食之异于恒常也。”
春秋时期的十二兽纪月,其体系与十二次之兽并不吻合,纪年的十二兽体系也未见于记载。说明当时的纪月十二兽体系和纪年十二兽体系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吕氏春秋·十二纪》分一年十二月为孟仲季三部分,每部分各以一个纪年生肖冠之,作为一月之名。如仲春孟蟜(虫粤),仲春仲鸿,仲春季鹰;仲夏孟螂蜩,仲夏仲螳螂,仲夏季蟋蟀。又,孟冬孟昆虫之类皆陨落而下,可使役隐伏,孟冬仲雉兔繁殖,可田猎,孟冬季鹿角解,可畜聚(《吕氏春秋注释·孟冬纪》)。这种纪年与纪月相对独立的现象,在战国时期仍然存在。如《大戴礼记·易本命》“午曰老羊”,而“午”字卜辞、金文中都配羊字;又羊字,卜辞、金文多配未字而不配午字。《易林·屯之需》:“亥出乙卯,卯死于巳。……鼠出东方行于甲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