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找的生肖是什么生肖?
宣蓉最佳答案
东方寻找的,是西方失落的,也就是“西”方(失)的“东”方(寻)的,所以是“申”,即生肖猴。 申在十二地支中位于西南方,为坤宫,对应农历七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后十五日,斗指申,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天地气,日夜分。”这里指出立秋后的第一个申日,阴气开始出地表,阳光逐渐削弱,白天和黑夜平分一天的时间。
从生物学来说,动物要过冬,要储备足够的营养,要在秋季疯狂补充营养,否则难以挨过冬天的漫长寒冷。古人观察到这个自然现象,将立冬与立春相隔九个节气,合为一岁,称为“九月节”;而立春与立夏则相隔六个节气,合为一岁,称为“清明风”。如此,一年就被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三个月。每个季节又分别被划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这样划分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阴阳转化时机的不同。阳气生于立春,盛于立夏,衰于立秋,藏于立冬;阴气生于寒露,隆于霜降,消于小寒,息于惊蛰。万物都是随阳气的上升而萌发,随阴气的下降而潜藏。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在冬至到春分这段岁月,叫做“蛰伏”。这个时期,大地冰冻,草木不荣。所谓“候虫莫听雷声起,地母不开冰雪融,一阳升腾千里秀,万类悄然未知机”。也就是说,在冬至到春分这段时间,虽然阳气渐生,但微阳隐而没有形,犹如未出生的婴儿,此时万事万物都不会有动静,包括人身也是处于一个“蛰伏”状态,所以“勿劳心神”。
东方朔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出生和死期,史书说法不一,且真假难辨。然而东方朔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平一带)人。汉武帝即位,征召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在济南太守举荐下,东方朔得以上京。初上书自荐时,陈说自己的才华、文采、武艺、能力等,洋洋洒洒、冠冕堂皇,其自负、夸口、诙谐、机智之风便已表露无遗。自称“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年十五学击剑。年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年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或说三军之事,叱咤雷威,人皆失色。或儒或墨,或道或法,子皆通达,……伏用可为将率。”还称:“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挂铃,口阚含贝,皓齿蛾眉,面若冠玉,……”汉武帝看后亦颇为心动,以为是神人,但又觉怪诞,命东方朔入长安待诏。
武帝好作神仙之说,好大喜功,修宫室,求异物,不恤百姓疾苦。东方朔对此皆持反对意见,敢于直言指斥。据《史记》载:“朔之诙谐不得经国任,故不为用。为郎,与公孙弘异趣。”《史记》还引用桓宽《盐铁论》的解释说:“武帝时,征博学者以广儒教,东方朔、严助、董仲舒之徒以《诗》、《书》、《礼》、《春秋》对策。武帝褒嘉优赞,秩其高下,以严助为大夫,朔等为郎。”看来东方朔在“贤良文学”对策中所答不够“理想”,因此只封为侍郎。又说:“朔以不轨不正得贵用,而以舆为笑,后世莫宗。”可见东方朔之为人,汉武帝深知其“不正”又“得贵用”,也深知其“不轨”,但敢于“得舆以为笑”,故而容之,玩之。东方朔在汉武帝时还曾得到过其他人的保荐,如《史记·匈奴传》载,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就保举过东方朔为“宿卫”。《史记·滑稽列传》还引用了《楼护传》(汉书有楼护传)说:“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张骞在出使匈奴的第二年被扣,在元光六年(前129年)被放回,此后张骞虽再未出使西域,但始终在从事联络西域地区的活动,东方朔的“宿卫”之职当随他始终。
东方朔是位政治上失败的人,他满腹经纶,却只能在皇帝身边当个侍郎,于是就养成了一个怪脾气,借着滑稽诙谐以讽谏,以避免不测之祸。东方朔敢于谏诤,对武帝的不检行为常常进行讥刺。据《史记》,一次“上使朔持兵守宫门,拜为侍郎。时常在侧,说诙不穷,呐谏不可止”。有一次,武帝在宫后园射麋鹿,上林尉穿着黑色华服,东方朔认为不合礼数,就出其不意抢上林尉的发簪去挑逗他。上林尉怒不可遏,便要与东方朔拼命。武帝听见吵闹声走了出来,上林尉跪在地上奏明原由。武帝认为上林尉不应与供职内朝的郎官打架,就把他交给东方朔处置,吩咐说:“公赐之百金。”上林尉以为东方朔要向他收买,便叩头谢恩,东方朔则出其不意地说:“是外臣,何足以言金!”把上林尉驳得无话可说,只得“结袜而去”,结袜乃罢官之意,武帝对此感到十分可笑。东方朔敢于针砭君王过失。
《史记》又载,有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有何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