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依靠什么维持汇率?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以黄金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二战后初期,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币种与美元挂钩。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各主要国家进行汇率改革,浮动汇率开始普及并成为主流(1953年到73年间只有法国和德国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政策目标);到了70年代,美元/黄金本位制终结。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以美元/日元为核心的多边汇率制度建立起了基础。为了维护这一制度的稳定,美国先后与日本、欧洲实施了贸易管制,美元信贷配给的安排。80年代以来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境外市场美元充沛,而日本央行则不断抛售美元购回日圆,从而维持了美元/日圆的低水平运行。
90年代初俄罗斯卢布危机爆发,美元/卢布比价的大幅波动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避免类似危机的蔓延,IMF于1994年制定了新的协定一一《国际化基金协定》。新协定下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是美元/欧元体系,其它币种根据与美元的比价以及本国经济状况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调整。
虽然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立志于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但欧盟国家经济实力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而且欧元区内部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导致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使欧元的地位大打折扣。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实际上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边汇率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肩负着维系人民币信誉,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任。为此,央行采取多种手段干预外汇市场,维护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包括,大额买卖申报机制,调整准交易额,公开市场净卖出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为了平稳汇率,央行不得不花费巨资购买外币,将国内财富无偿转让给国外。
第一、中国政府维持汇率稳定的一个办法是外汇管制。虽然现在对于旅游,贸易等方面有了一些松动,但是对于外资的流动、外币的拥有和兑换、劳务人员的汇款以及华侨汇款等还进行一定的控制。这些都对外汇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
第二、在中国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外汇90%以上都是美元。这种交易货币的单一化也易于实现外汇管理。
第三、中国政府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买卖实行浮动的买卖差价。这种差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外币间大小不同,一般在1‰--4‰之间。这样,对外汇买卖的盈亏形成一个缓冲器。
第四、外汇管理局掌握大量外汇基金和外汇还本付息的业务,在一定外汇的购买和出售上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这也是维持外汇价格的一大基础。
第五、对于外汇投机,各种控制汇价的措施还可以起到阻抑作用。
从外汇管理和汇率形成体制方面看,国家外汇管理局是全国外汇管理机关,负责管理全国的外汇市场。同时,还规定所有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必须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用汇,也必须经过核准,并凭有效凭证和批复向外汇指定银行购买。而外汇指定银行在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外汇买卖时,价格不得高于或低于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汇率浮动幅度。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是政府管理下的人为供求,不可能形成真实、有效的汇率信号;同时,境内外汇交易客盘很小,而结汇和售汇双方被严格分隔,因此,外汇指定银行之间同业市场也很难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实际上是由外汇管理局在外汇买卖时确定,中国人民银行每月公布一次汇率。在管理汇率制下,汇率调整的时间和幅度选择主要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不论外汇市场上的供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