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属于五行什么颜色?
《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到“肝木色青,心火色赤,脾土色黄,肺金色白,肾水色黑”,这是中医对五行属性的经典定义。 但是,中医讲求实用主义,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又往往不拘泥于五种颜色。《内经》中有“太阴虚则使五色玄(暗)而晦”,张景岳在注释这里时引用了“古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故但言色见,不言色生;但言昏暗,不言清白也”,“五色”只是“有形可见”的属性,并不限定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正色。
同时,古人还认为,“五色”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时间属性——“子午流注”说中,“酉时”(17点~19点)属“阳明燥金”——此时“火气克金,故苍色如烟而起,是金受火制也。及至亥子时,水生木,则木旺而金衰;木旺则苍色鲜亮焕发,金衰则灰黑黯淡。”“卯时”(5点~7点)属“厥阴风木”——此时“木气始萌,苍色渐见”。 可见,“青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五行本色”,它是在不同时间、由不同脏腑功能状态所呈现出的不同色相。
现代科学证明,不同色相其实反映的是光线被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脱氧血红蛋白(HB)两种血红蛋白形态选择性吸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血液流动经过组织细胞间隙并被拍成照片后,在光下会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彩,其中蓝色是最稳定的,绿色次之,红色又次之....而最不稳定的色相就是紫色了。 那么,为什么把绿色定为脾土本色呢?我想原因有二:一是中医理论源于古代哲科思维,古人习惯于用阴阳五行的形式来解释世界,所以把绿色定位为脾土的“本色”也算是合乎逻辑;二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人体在消化食物时,胃肠黏膜的颜色确实是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