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属于五行吗?
我们通常认为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但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为什么把“石”放到了“土”后,而“金”前的位置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医讲的“五行”不是指自然界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类”或“五行之气”。东汉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所著的《脉经》里提到“五行者,五脏之气也……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里的“木”“火”“土”“金”“水”,指的都是脏腑之气,而不是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
其次,中医讲的“土”也不是指自然界里的土地,而是指脾胃之气。唐代杨玄操在注解《黄帝内经》时说过“中央土,胃土也;”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土论》中说“盖脾为元气之本,五脏之主,故称土。”所以,中医所说的“五行”实际上是指“五类气息”或“五脏之气”。
“石”之所以出现在“土”后是因为“土”有“生化万物”“承载万物”“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等功能,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能够为其他物种提供营养和支持,促进其他物种的生长发育。
而“金”“水”在前是因为金生水,水生木,在“土生金”“金生水”的过程中,其实是母体对子胎的滋养,这种滋养与养育的关系,正好与“土”“石”之间的关系相吻合。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的话就是矿物质通过消化和代谢,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细胞吸收利用这些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同时生命活动的进行又重新制造了新的矿物质。 “石”出现在“土”后,而“金”前正符合了五行相生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