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哪里的?
作为一个在无锡生活过的人,我明确告诉你,上海不是哪里来的,它本来就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简称“沪”或“申”。 至于上海是哪里来的……这个嘛,说来话长。明朝时,上海地区出现人口增长,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万历年间,苏州府属的长洲、嘉定等县城及松江府属的华亭县等地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天启年间,苏州府属的常熟、武进等地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地区的商人由于有“苏杭熟,天下足”的依托,纷纷到松江附近地区购买土地,建立庄园,开采砂金,营造屋宇,广置店铺,从事工商业及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加入了当地的地主士绅阶层,而一些上层人士则开始修建园林,以展示其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的生活状态。
松江府城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吴越国王钱镠于公元907年创建的秀州城。宋元时期,松江府的治所设在今松江镇西郊的方浜中路一带,明末清初,因河网密集、多沼泽,故将旧城逐步向东扩展。16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集镇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明代中叶以后,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从嘉靖至崇祯末年,松江府的土地由238万余亩减少到164万余亩。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和劳役人员,明政府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准许开垦尚未开发的滩地,于是各地百姓纷纷涌向海滨围海造田。到了清代,围海造田之风日盛,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浙北平原围海近50公里,扩大了良田400余万亩。
除了围海造田之外,江南地区的人口也在加速增长。至清光绪末年,上海市辖境面积已经比南宋时增加了近两倍,人口却多了10倍有余。急剧的人口增长使土地压力更加突出,从而诱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并促进经济发展呢?当时的上海知县叶廷琯提出了“广积粮、兴学堂、办实业”的方略,他的继任者沈秉成则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书直隶总督袁世凯,建议开挖新河,治理水患的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和人才的方式,大力发展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近代化工矿交通等基础设施,从而使这座古城脱胎换骨,得以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