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本质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物质存在的形态:金属的,植物的,水的,火的,土壤的……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管子》一书里,到汉代得到普及和发展。汉代的五行理论已经超出了原始朴素的形态,有了阴阳生克的内涵了。到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普遍追求天人感应,五行相生相克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晋代著名学者王弼在注解《老子·第五十二章》“物或益之,故盈;损之,故亏”时提出:“天地之所生,至柔之物也。以万物之情,各有所属。无所属则竭,不流则阻。故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也。”“天道循环,周而复始。故曰:‘损益盈虚,与时消息’,‘曲直端倪,不可胜极’也。”这里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运用到了人事上来解释人的命运的变化,为五行学说注入了新的血液。
唐代道家思想又有了发展,唐高宗李治为了宣扬自己的帝位是上天所授,编写了《大唐咸亨真元广利禅师传》,载录于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中,内称广利大师曾对高宗说: “陛下今日登极,当年丙申,五行之气,三才定位,上合天心。陛下宜于丙申之年建甲子之家,修功德,求长生。” 这里的五行之气显然已经有了五行生克含义之外的精神属性——可以“修功德,求长生”。
此后五行又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属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联系在了一起(详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行篇》)。到了宋代,五行又被引入了中医理论和命理学之中。
从起源上看,中医里的五行应该是继承汉代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而来的。而命理学中的五行则是继承魏晋以来的五行学说而来。两者在五行所含义上是没什么区别的——都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大类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但中医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强调平衡;而命理学却认为五行运动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五段距离,讲究的是生旺死绝五个阶段。二者虽有联系,但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
现代中医和命理学都认同五行的广义性质——“所以五行可以分属于五方、四季、五时、五脏等许多范畴”。因此现在所说的“五行”早已突破了古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局限,而被引申至一切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