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五行属什么的?
“菽”,读shū(书)。 《说文解字·豆部》:“大豆也。从豆省,籀文省作尗,俗作菽。”段玉裁注:“大豆其子之可食者曰菽。”可见,“菽”即大豆籽实之意。 《本草纲目》:“大豆,生川谷。郭璞云:‘今豆麦也’;李当之云:‘此豆有黑、白毛、斑纹之分’;陶弘景云:‘斑文者是’……按:今豆麦有五色而斑者,故李当之说为是。”
又,李时珍在描述“菽”的形貌之时,引用了东汉许慎的话,即《说文解字》中关于“菽”的字形演变过程,其中并没有包括“秦代小篆”这一字形。实际上,“菽”字在战国秦国古文字中确有一异体写作“尗”,见秦文字“尗”(新出土秦简《金布律》),此字亦见于汉代古文字材料之中。据此,我们大致可以推知“菽”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如下: 从甲骨文至金文中,“菽”的本象由植物类豆形器物演化而来。到战国晚期,“菽”的字形中增加了“禾”旁,同时,“豆”的象形文字中“豆”的上半部分演变成了“丰”字形的盖子,下半部分则衍化出“豆”。到了两汉时期,文字书写渐趋简化,“菽”字出现了简化的“尗”和“菽”两种写法,且都流行不衰。至于“尗”,因与“书”相似,易混同,故史书典籍多作“菽”。又因为“菽”与“施”相通,所以清儒段玉裁《说文解字》据之以正“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