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代表什么生肖?
1.丑牛(属牛日) 牛在十二地支中对应“丑”,一天中的23点至凌晨1点为子时,1点到3点为丑时,牛喜欢在夜间活动,故“丑”代表夜间。同时,古人把星星分成二十八组,每组七个,叫做“七星”,而北斗七星最亮,用斗杆可以指向其他六颗星。北斗第一星的英文名就叫“大熊座α星”,翻译成古汉语就是“大熊之雄”,发音为“Da Xiong Zi Heo”,倒过来就是“Hzo Ho Heoi Dx Gwo”。如果白天看到大熊星座,就可以通过北斗找到北极星,从而判断方向。
2.寅虎(属虎日) 《礼记·月令》云:“孟春,天子饮酎始行酒;季冬,天子祭天地,圜丘朝日,夕月。”这里的“圆丘”就是指的今天的天坛。古代祭祀都是夏至冬至春秋分秋秋分冬至夏至。其中冬至和夏至是最重要的节气,分别被视为“冬至大如年”和“夏至大如年”。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从这一天开始白昼一天天变长,黑夜一天天缩短。
3.卯兔 《礼记·月令》云四月“命野虞劳农,勤稼穑,修耒耜,致民田焉”。古代农业很重要,而春天是万事万物发芽生长的季节,所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为“卯月”或“卯春”。兔子喜欢咬花草,在古代人们认为兔子爱吃青草,就把它和草木的萌芽一起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4辰龙(属龙日) “仲春,蚯蚓出于土。”古代的神话故事里,玉帝女儿思凡下界变成了桃花仙子,而这条蚯蚓就变成了红玉兔。可见,这辰月的开始,正逢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时,也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际。
5巳蛇(属蛇日) 蛇属于爬行动物,喜暖怕寒,因此它们的出现也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光正在逼近。另外,古时以四柱中的月柱计时,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现在大家使用农历,其实阴历与阳历的时间差是逐月累加的,到五月已经相差一个月了,所以五月是“午月”而非“巳月”。
6午马(属马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这首诗描绘的是芒种时节的景色,“仲夏,桃李盛开。”也就是说,芒种到了,意味着盛夏开始了。
7未羊(属羊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至时节,草木蓬勃生长,一片生机盎然。这时节,天气虽热,但是阴气已生,阳气已达到极致。正如《礼记·月令》所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8申猴(属猴日) 日长工作不知疲,但惜夏日长。大暑刚过,天气一天比一天闷热,就像蒸笼一样。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上蒸下煮”,形容这段时节的炎热最为恰当不过。
9酉鸡(属鸡日)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立秋标志着秋天来临。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较大,部分地区入秋尚有困难。“处暑”即是出暑之意,表明气温已开始下降。白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渐下降。
10戌狗(属狗日)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后,昼短夜长,凉意更浓。寒露过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霜降前后,树叶枯黄掉落,此时养生需注意防燥、御寒。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趋于闭寂,冬天来了。
11亥猪(属猪日) 小雪节气,小雪至,天气愈冷。民间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冬至后,阴气达到顶点,一阳始升,水温渐高。所谓“冬至一阳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