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都有哪些打法?
乒乓球,俗称“桌上的网球”,起源于英国。因为网球自1890年传入中国后迅速蔓延开来,而当时的中国对西方体育采取“拿来主义”——什么有利于国民体质增强、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都照单全收,所以乒乓球在民国时被称为“国球”(羽毛球则被称为“国羽”)并沿用至今。 虽然起源于英国,但早期风靡于美国,20世纪初开始盛行于亚洲(主要是日本和中国)。
乒乓球运动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因此一开始只在男性中流传。但女性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觉醒改变了这种局面,让这项运动在性别上不再存在限制。
1.单打 两人对抗,使用一张球台。
2.双打 双人合作与对手对战,使用张球台。
3.团体赛 由多人组成的队伍与对手进行比赛,使用多张球台。
4.混双 双打的混合版本,由一男一女组队参加双打比赛。
5.世兵赛 (乒乓球+象棋) 把棋盘放在球桌中央,以乒乓球作为“棋子”,以兵种不同设定不同的得分方式,最终比拼总分数。
6.九球 (乒乓球+门球) 将小球放置在球框内,与对手比拼进球数量。
7.五人制足球 五个人一组,以踢足球的方式踢乒乓球。
基本规则参考足球规则,但取消越位。
削球打法,特点是击球时多在台内,在对方来球的下降期击球,以稳、转制造进攻机会。通常使用直板握法,优点是对来球的威胁不大,动作小,隐蔽性强,落点变化多且富有转与不转,能使对方先手落空而获得回球质量下降的机会。以削球为主的运动员需要有较好的球感、手腕以上部位协调灵活的操控能力、敏捷的反应速度、顽强的比赛作风以及坚定的信念,方能在与进攻型打法队员的对抗中处于不败之地。
发球抢攻型打法。发球抢攻型打法是以发球为主要技战术,接发球抢攻为次要技战术的打法。特点是主要依靠发球的落点、旋转变化先发制人,力争使发球和接发球抢攻控制前三板,破坏对方正常发挥,再通过落点和节奏的变化伺机抢先上手,给对方造成被动,创造得分机会或为自己创造上手机会、进入相持抢攻阶段创造条件。
快攻结合弧圈打法。这种打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出现在男子运动员中。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快攻打法,并借助于欧洲大力量、长胶皮、粗颗粒的击球特性,使快攻具有了弧圈球的旋转和落点变化,使弧圈球具有了快攻的连续性和突然性,是近几年来乒乓球技术发展速度快,威力不断增大、最有效的打法。 采用这种打法的男子运动员多使用横拍两面反胶皮,也有人使用一面正胶一面反胶皮。击球时更多地强调前三板的衔接运用和相持阶段的质量、速度、旋转、落点变化的结合。快带弧圈或在相持阶段打快攻。
横拍弧圈球打法。这种打法的特点是击球时立拍、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击球,以大弧圈或加转弧圈为主,具有突然性强、旋转变化多、上肢发力协调、弧线长、着台后蹦跳快、落点变化大、球速快、节奏鲜明、凶狠、线路多变、气势重、击球带有下旋等特点,并且由于现代乒乓球拍底板、胶水、胶皮质量的提高,在击球时的站位可适当远离球台,便于充分发挥大肌肉群的力量、增大、加转的弧圈球力量来得分。使用这种打法的运动员多使用两面反胶、横握拍(也有人使用一面长胶,一面反胶或多胶皮、生胶皮或正胶皮),注重在相持阶段和落点变化、上旋球和下旋球的变化,使进攻更具威胁和突然性,使其进攻具有攻击速度快、球体飞行弧线大、球速快、对方不易发力还击、上台率高的优点。
正手弧圈球在乒乓球横拍弧圈打法和快攻结合弧圈打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这两种打法的灵魂和“看家饭”。正手杀伤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这两种打法在比赛中的进攻威力,并将影响到战术的实施以及最终得分等重要问题。运动员在大力正手进攻时都力图使球的弧线增大,以使球着台后弹起更高,从而使回球更难处理。但是,大力击球的落点受到对方站位和自己来球质量的影响。落点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来球的质量和个人技术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