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生肖有哪几个生肖?
我们这边的习俗是按农历(阴历)计算的,与节气有关,立春为新年,大年初一为一岁之首,而春节实际上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所以属相以农历立春计算。 农历一年里有23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不同的物候特征,这些特征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记载,在5000多年前的伏羲氏时期就有了。
如大寒节气,气温开始回暖,但寒冬尚未结束;小寒节气,寒冷加剧,腊梅绽放,水始冰,雁北乡;雨水节气,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树木萌芽;惊蛰节气,春雷滚滚,唤醒诸多生物,正是草木发芽、百花盛开时节;春分节气,昼夜等长,杨柳青青,草长莺飞;清明节气,雨多,万物生长,踏青佳期;谷雨节气,降雨增多,牡丹吐蕊,樱桃红了;立 夏节气,天朗气清,农事伊始;小满节气,夏收作物进入生长中期,小满小满,麦粒渐饱满…… 每过一个节气,动物们都在提醒着人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轮回。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夏小满斗丙南。芒种夏至小暑连。大暑立秋处暑连。白露秋分寒露霜。霜降立冬小雪连。大雪冬至小寒周。 立春之后,阳气升发,万物生发,除了极少数的猛兽,大多数的动物都不再冬眠,而是活跃起来,寻找配偶,准备繁衍后代。立春之时也是“犯太岁”的开始,“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岁神”;每年立春日,太岁星君都有新的位置。 惊蛰时,众虫醒来了,它们蠢蠢欲动,准备夺占属于自己的领地。俗话说“惊蛰雷震起蛰虫”,不过很多地方的惊蛰都是天气晴朗,为何说此时有雷呢?因为“未醒先鸣叫,惊蛰闻雷声”,其实这是大自然的一种“预警”,告知人们该春耕了。
春分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古书有这样的描述“二分二至,日月其迈,时序更新,夜短昼长,今夕正宜。”此时,万物都在奋力生长。 清明到,细雨纷纷,草木萌发,清明节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也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怀念之情。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此时温度明显升高,降水明显增多,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北方小麦拔节,油菜花期到来;江南地区更是早稻插秧、棉花播种的最佳时期。
立夏一到,万物繁茂。此时温度上升很快,农作物都进入了生长期,需要水肥量非常大。农家这时忙着耘田除草,培育水稻壮秧。
小满过后,夏熟作物的叶片会快速舒展,籽粒逐渐饱满,但还未成熟。这个时候需要的水肥量非常大,如果遭遇干旱,则可能会影响收成。因此有“小满大满,江河湖淼”“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 芒种忙种,夏至未至。这个时节,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也是梅子酒酿制最佳的时候。在四川、云南等地有着“芒刺脱,麦登场”的说法,也就是说芒种期间,稻田里要插完红旗,拔除杂草,消灭害虫。 夏至阳极,阴气始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此时的阴阳变化,影响着整个夏季的养生保健。
小暑炎热,大暑酷热。随着副高的东撤,南方的“三伏天”开始到来,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强,各种病虫害也开始猖獗。“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三伏”,这时候需要防湿热之气伤人之邪。
立秋后,虽然温度依然很高,但是“秋老虎”已然退去,凉爽的秋风开始弥漫。按照传统医学理论,秋季是主收敛的,正如《黄帝内经》所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处暑,出暑,热气终于慢慢散了。此时,草木开始结果孕子,农民开始田间管理,争取颗粒归仓。 白露秋分,昼夜温差加大。冷空气来袭,鸿雁开始迁徙,动物开始储备过冬食物。草木不再繁盛,而是开始枯萎,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指的这个过程。
寒露霜降,草木凋零。北方的玉米、谷子开始成熟,而南方的双季稻正在抢收。寒露的到来,表明气候由热转寒,并且寒气逐渐增长。民间有“寒露收山楂、霜降摘柿子”的说法。
霜降节气,温度下降迅速,干燥明显。这时农作物都需要补充水分和养分,以备顺利过冬。
立冬进补,立冬补冬,来年打虎。立冬后,万物从此闭藏,水结冰而植物凋零。民间有“立冬补冬,明年病不会找上门”的说法。
小雪封地,大雪封山。这个节气意味着到了初冬,气温越来越低。北方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习俗,人们用咸菜、腊肉来迎接寒冷的冬天。
冬至阴极,阳气始生。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或“亚岁”,是全年白昼最短的一天,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
小寒节气,冷在三九。俗语云“小寒大寒,水冷金寒”,此节气天气冷到一个临界点,河水开始结冰,农民备耕也进入到关键时刻。只有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季。
大寒,冬将去,春将至。“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只有养精蓄锐、劳逸结合、重视御寒保健,才能健康平安地迎接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