壴字五行属什么?
【字典】中文字“壴”的五行属性是“火”,但这是基于“字典”收录的字源考证得出的结论;而实际上这个字与“火”完全无关! “壴”字的字形演变如下(图1): 这个字在春秋战国金文中的字形作「」形,其中的「」像悬挂的鼓形,上面的短横像悬吊的短棍;整个字表示用木棍敲击悬挂的鼓的声音。这种形状的“壴”字,其五行当然属于木。 到了小篆阶段(图2),「」中间的「」变成了一竖,而且上下两个「」都加上了短横,这样「」的形状就变得像一个侧面观看的三脚架了;这个三脚架其实就是「」字的字形演变而来的。
小篆的字体虽然比金文整齐了很多,但是它的意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表示用手摇动鼓棍的声音,现在则变成了用三角架支起鼓皮进行演奏的动作。所以从战国到秦代,乐官们都在努力追求把“壴”刻成图2的样子。 不过,图2的小篆笔画繁琐,实际使用的秦代隶书则有简化,将图2中的一长串笔画简化成了三个(图3): 到了东汉,隶书又有了进一步的简化,「」变成了一个像「」的符号(图4)。这个就是现代汉字“壴”的来源——其实它就是个“象形”字。
那么根据以上的字形演变来看,“壴”字应该属“木”无疑了。可是为什么《康熙字典》等典籍却将它归类于“火”呢?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康熙时代,“壴”用于记录音乐方面的词语时,通常写成「」,例如《晋书·乐器志》就有「钟磬柷敔,笙管鞉鼓,皆具列於坫」的字样;而这种写法恰恰与“火”字的字形接近。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中也提到“『』字,本从『』声,字书俱作『』,今字书仍之。”这里的【字书】,就指的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字书如《仓颉篇》、《凡将篇》等,这些书上就把“壴”写作“」”。
《康熙字典》等书籍也将“」”当作“壴”的异体字,并收进了字典。“壴”被归为“火”性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