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常态是什么?
首先,GDP每年增长7%左右;第二,CPI保持在3左右;第三,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左右。 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年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三年就可能遇到一年这样的年份——经济维持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温和上涨、货币政策宽松。
当然,这是GDP的最低要求,如果加上其他目标如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达到这个标准的日子就更少了。 但即使是在这些“正常”之年,我们也经常看到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出现和持续。比如说,在某些年份,GDP实际上是负增长的,只不过后期挽回了一些损失而已;又比如说,某些年份的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甚至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出现了缩水;再比如说,有的年份为了抑制通胀,央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紧缩措施,以至于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通胀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经济处在常态之下,但又在常数之外。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讨论很多,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GDP平减指数(即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GDP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是否处于常态的良好指标。当GDP平减指数位于合理区间时,我们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正常的,这时政策应保持定力,而不是一味下调增速目标。 当GDP平减指数低于2.4(2015年CPI的倒数)的时候,说明实际GDP的增长率只有2.4/(1+2.4)=16.7%,这么低的增长率不仅远低于6%~8%的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会引发失业问题和其他长期困扰我们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的GDP平减指数已经低于2.4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把GDP增长率至少提高到6.5%才能实现潜在增速,而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则需要将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抬高到7%~8%。 在没有重大意外的情况下,要恢复到7%以上的增长速度似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降低支出、减少消费,把原本属于人民的财富通过征税的方式转移到政府手中,再通过政府的分配功能,把一部分财富转移支付给民生领域,以此实现GDP平减指数回归的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