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分几个等级?
这个我有权回答! 以前,气象部门的预报员发布天气预报时,有“准”字头的只有两个预测准确度等级的描述,即: “准(1)”表示“24小时内降雨量≤3毫米的机会不超过10%;或者近30天内出现过≥5毫米的降雨机会不超过20%”; “准(2)”表述为“24小时内降雨量>3毫米且<7.5毫米的机会不超过15%;或近30天内出现过≥7.5毫米的降雨机会不超过30%”; 一个“准”字表明发布的预报数值是经过严密计算的,不是估计的可能值、也不是近似值;并且给出了计算概率的方法和具体数值。 比如,北京某气象台在某个时段发出这样的消息—— 北京地区明天有雨(60%),后天有小雨转晴(40%)。 从9点开始,到第二天的10点,一共过了12个小时,这样,从第13个小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新的天气形势进行补充或更新。
如果在第13小时之后,原来的预测仍然有效,那么,气象台应该用“准”字对原预测作出定性解释: 北京今天仍有雨(60%),明天继续(40%)…… 在实际的天气预报工作中,由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这种手工方法已经很少使用了。 但是,“准”是判断一个天气预报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有了“准”才能谈得上适时(发得早了或晚了都叫“适时”吗?)、精细(一个城市一天内不同时间的天气变化能有多细致?——这取决于提供资料的时间间隔和作预测所用的模型的分辨率)、专业化(对于同一个目标,不同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未必一致,所以,当其他专业人员的预测结果与你的预测结果相同时,请不要惊讶)。
至于精确,那是另一个层次上的要求了。 目前,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新兴,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